痛經、月經不調、不孕
小心是這個“女性殺手”
子宮內膜異位癥惹得禍
咦,這是什么?
專業(yè)的醫(yī)學術語解釋就是
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
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
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,簡稱內異癥
聽不懂?
通俗說法就是
有些子宮內膜比較調皮
喜歡離家出走,腿腳利索
跑得遠,到了盆腔、腹腔
就可能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
中醫(yī)學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名
但依據其有
痛經、性交疼痛、月經不調
不孕、盆腔腫塊的臨床癥狀及體征
屬于中醫(yī)學“痛經”“月經不調”“不孕”等范疇
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到底是什么?
主要臨床表現是什么?
如何辨病辨證分型治療?怎樣預防發(fā)?。?/span>
今天就由陽江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門診主任周鳳潔
來全面地講一講關于中醫(yī)學上內異癥的知識
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
肝郁氣滯、寒濕凝滯是罪魁禍首!??!
大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(fā)生在25—45歲,近年來發(fā)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,成為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病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。研究發(fā)現,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(fā)生與免疫機制有關。此外,神經內分泌的異常,雌、孕激素水平的下降易使子宮內膜種植而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。
異位內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,如肚臍、膀胱、腎、輸尿管、肺、胸膜、乳腺,甚至手臂、大腿,但以卵巢及宮骶韌帶最為常見,其次為子宮、直腸子宮陷凹、腹膜臟層、陰道直腸隔等部位,故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之稱。
中醫(yī)認為,肝郁氣滯、寒濕凝滯、沖任損傷等都是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(fā)生機制有虛實兩方面:實者以淤為主要因素,兼有寒、痰、熱、氣郁的不同;虛者以腎虛為主。
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表現
子宮內膜異位癥,是會讓人哭泣的痛?。?!
主要臨床表現如下:
①下腹痛和痛經: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表現,繼發(fā)性痛經、進行性加重是典型癥狀。疼痛多位于下腹、腰骶,有時可放射至會陰、肛門及大腿,常于月經不調時出現,并持續(xù)整個經期。少數患者長期下腹疼痛,經期加重。
②不孕:約50%患者出現不孕。
③月經異常:15%-30%患者經量增多、經期延長或月經淋漓不盡。
④性交不適:一般表現為深部性交痛,月經來潮前最明顯。
⑤其他特殊癥狀:因子宮內膜侵犯部位不同,可出現周期性的排便后出血、尿頻、尿痛、血尿、咯血、鼻出血等;個別有經期低熱癥狀。
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主要根據上述癥狀、體征,結合輔助檢查結果確定。腹腔檢查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最佳方法,且可進行臨床分期,以決定治療方案。
關于治病須辨病辨證分型
治療需辨病與辨證相結合,活血化瘀貫穿始終,同時結合個體差異進行辨證分型論治。
1.肝郁氣滯多精神抑郁、心情沉悶、多愁善感、情志不暢,以理氣活血、散結止痛為治則;
2.寒濕凝滯者多見下腹冷痛、隱痛、得熱則舒、經行腹痛加劇、畏寒肢冷,以溫經通絡、活血化瘀為治則;
3.腎虛瘀者多伴腰酸、頭暈耳鳴,以活血化瘀、補腎調經為治則;
4.瘀熱內阻者常有低熱或經行發(fā)熱、大便干結、口渴或口干不欲飲,以活血化瘀、清熱散結為治則;
5.痰熱互結者多見形體肥胖、嗜睡乏力、平時帶多、苔白膩或厚膩,以清熱化痰、活血止痛為則。
不想發(fā)病
這幾點一定要做到!
1.強身健體。體質好的人免疫系統(tǒng)較為健全,體內的吞噬細胞活躍,能處理流竄的經血和內膜組織,有一定的抗病能力與耐受能力。因此,應經常進行身體鍛煉,增強體質。
2.注意經期衛(wèi)生。經期及行經前后絕對不可性交,經期不應做婦科檢查,盡量減少婦產類手術。
3.防止或減少經血倒流。對子宮位置不正常、處女膜閉鎖、子宮頸狹窄、陰道瘢痕等易致經血不暢或經血潴留者應及早糾正。經期避免重體力活及遠距離自行車、游泳等劇烈運動。
4.防止醫(yī)源性移植。不在經前、經期或刮宮后進行輸卵管通氣、通液,或子宮輸卵管造影術。進行人工流產術時,醫(yī)生動作應輕巧,吸宮時應避免突然降低宮腔內負壓。刮宮取胎或刮宮產時,應仔細手術,保護好腹壁切口。防止手術引起的子宮內膜種植。
5.做好避孕。認真做好避孕措施,減少人工流產,是防止子宮內膜碎屑進入盆腔的重要措施。
6.重視既往史。子宮內膜異位癥有一定的家庭遺傳傾向,有此傾向者,婚后應及時妊娠;若避孕,宜采用口服避孕藥。
7.藥物預防。平時中藥調理或中醫(yī)康復治療。